Chiang

Chiang's blog

github

本质思考的方法

在认识了思考的陷阱之后,人们可能有意识使自己在思考中避免陷入思维陷阱,但依然缺乏应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依然无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篇文章将提供从这些陷阱中脱身的策略。

格式化:重新构建底层逻辑的模型和框架#

在没有理解问题本质的情况下,视图解决问题只会越走越远。这个时候,应该先停下来重新思考一下:“现在到底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它会成为问题?”

如果陷入了思维陷阱,最好的方法是从零开始重新思考问题。

将 “常识”、“权威”、“经验” 全部抛诸脑后,彻底割断这些东西与自己面临问题的关联。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对问题的背景或前提条件进行整理,并明确自己要采取的行动与措施。

另外,所有的判断都是基于特定的信息,因此必须客观地重新审视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到底是事实、论断、还是意见?信息发送人传递这些信息是否存在特定目的?这些问题都必须加以思考。

反复溯因:理清问题背后的利害关系#

由于对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得不充分,往往使得人们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了问题的现象上,作出治标不治本的方案。这样一来,表面上问题得到了解决,然而很快它又会再次出现。

在进行根本原因的分析时,通常会使用反复追问原因的手法,这时人们需要注意正确地使用语言。换而言之,在使用语言时,要尽可能精确,不能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

例如,“年轻人失业率高” 是现在很严重的问题。这时,如果直接把 “年轻员工失业率高” 当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并不合适。

面对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精确问题的描述。这里的年轻人指的什么人,“50 岁以下算年轻人?还是在 35 岁以下算年轻人?”。另外,还必须规定什么叫 “失业 “”,“是无法找到全职工作算失业?还是任何工作都找不到才算失业?”,什么叫 “高”,可否给出确切的数值...

比如我们可以将 “年轻人 “” 定义为 “20~35 岁的成年人”,将 “有工作能力且有工作意愿但找到全日制工作” 成为失业,将 “失业人口超过劳动总人口数量的 30%” 称为 “高 “。

另外,还要仔细挖掘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比如说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或搜索资料,得出年轻人失业率高的六大原因:

  1. 经济环境不稳定
  2. 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
  3. 社会和政策因素
  4. 技术进步和自动化
  5. 社会观念和就业期望
  6. 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们可以在得出的六大原因基础上再进行分析,将它们视为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以 “经济环境不稳定” 为例,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原因如下

  1. 全球经济波动
  2. 公共卫生事件
  3. 结构性经济问题
  4. 国际关系
  5. 技术变革和创新

如此重复下去,我们便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内省:平复情绪波动,避免冲动决策#

人很难避免出现情绪波动,重要的是不能让情绪波动带来负面影响。想要完全消除情绪波动十分困难,但可以将情绪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小。

通常,按照如下四个步骤,你就能大幅度降低情绪波动对决策的负面影响。

步骤一:发现自己处于不冷静的状态#

在决策开始前,首先确定自己是否处于冷静状态。如果平时有意识地培养自我感觉,不断学着分辨着自己所处的情绪状态,那么就很容易判断自己当时是否冷静。其实,不断自问自己是否冷静,这种行为本身也能抑制情绪波动。

步骤二:发现自己不冷静,不要作任何决策#

如果采取自己并不冷静,就应该立刻停止决策。在不冷静的状态下,人们做出的决策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但极有可能存在偏颇。因此,在情绪剧烈波动的时候,不要做出特别重要的决策。

步骤三:让自己冷静下来#

“让自己冷静下来”,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世上没有对所有人有效的良方,但是尝试以下的方法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判断事物的时候,以客观的自身利益为标准。当你陷入不良情绪的时候,询问自己:“这种情绪真的会对你有好处吗?你在这样状态下做出的决定真的是正确的吗?”

另外,通过客观观察自己,你就能将愤怒、悲伤、失落的情绪从自身剥离。在观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捕获 “我处在不良情绪之中” 这个信息。你的目标是客观地观察自己,因此不需要分析其原因,也不需要对其进行解释或赋予意义。

切记,你的首要目的在于通过客观观察自身情绪状态,摆脱剧烈的情绪波动,不被情绪所左右。

定期升级#

最好定期对自身的环境和周围的情况进行检查。即使我们自己没有任何变化,但周围环境的改变可能已经解决了问题,或者使问题自身发生了蜕变。我们无法确保过去的对策到现在仍是最优选项。

特别是在那些剧烈变化的领域,例如信息技术及其周边领域,应当定期对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思考新的变化会对自己领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并参考国际上的做法,或者参考其他公司、其他行业的一些做法。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