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ang

Chiang's blog

github

思维陷阱一 思维惰性:少思考是大脑的本能

人们之所以被阻滞在问题的表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式各样的思维陷阱。这些陷阱有的是因为理性收到了情绪的浸泡,还有的则可以归咎于认知方式上存在的偏差。为了防止我们在思考时不知不觉掉入陷阱中,我们必须对这些陷阱进行剖析。

喜欢以最省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人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往往不自觉地将人们带入陷阱之中。简单来说,该陷阱指的是不经过深入思考就断言问题的本质,或者认定眼前的问题与过去经历的问题一样。进而不但不能搞清楚问题的本质,还将错误的答案生搬硬套上去。

下文是 “思维惰性陷阱” 的常见症状。认识并识别这些症状的原因,有助于降低在分析问题时陷入陷阱的可能性。

症状一:沉醉于过去的成功,看不到当前问题的变化#

例如,一家曾经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手机制造商,可能会因为过去的成功而忽视了市场趋势的变化。他们可能继续生产与过去成功产品相似的手机,而没有注意到消费者对新功能、设计或技术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沉醉于过去成功的心态,导致他们未能及时调整策略,最终失去市场竞争力。

无论什么样的组织,其内部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喜欢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导致面对新问题时盲目自信,套用先前不合时宜的经验。当他们发现进展不顺时,往往也倾向维持既定方针,只在万不得已时才做出改变。在如今这个环境发生着剧烈变化的时代,如果某人或某企业总是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很容易招致巨大的失败。

症状二:拿来主义,不加思考地使用标准做法、通常做法、最佳做法#

拿来主义,即不加思考地使用标准做法、通常做法或最佳做法,是思维惰性的另一种表现。这种做法忽视了每个问题的独特性和具体情况,盲目相信业界最佳实践、专家指导意见等,将这些方法套用在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上。这样做可能导致解决方案与实际问题不匹配。

一个企业可能因为行业内普遍采用某种管理模式而盲目跟随,没有考虑到自身企业的特殊需求和文化。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加剧问题,因为标准做法并不总是适用于所有情况。

症状三:主观臆断,基于自己的臆想而非客观依据下结论#

每个人对问题或多或少都有些假设或未经证实的信念来。在分析问题的本质时,倘若不能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就有可能被问题的表象牵着鼻子走。

在分析问题时,人们常常混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因果关系是指一个事件(原因)导致另一个事件(结果)的发生,而相关关系则仅仅是两个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并不意味着一个事件是另一个事件的原因。

例如,统计数据显示,冰淇淋销量增加时,溺水事故也相应增加。正确的分析是两者可能都与夏季温度高相关。夏季温度高,冰淇淋销量便增加,同时许多人进入没有安全员监管的江河游泳,进而导致溺水事故增加。如果从中得出冰淇淋销售导致了溺水事故的荒谬结论。人们就会错误地认为减少冰淇淋销售就能减少溺水事故。

再比如,一听到咳嗽,人们往往就会联想到 “感冒”,然后服用感冒药物。的确,感冒经常会引起咳嗽。然而并不是只有感冒才能引起咳嗽,也有可能是由于过敏或其他病因。显然,应当仔细检查咳嗽的实际原因,对症下药。否则症状不仅难以消除,还可能加重。

总结#

要想避免这些思维陷阱,关键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变化,同时也要学会批判性思考,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证实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晰的思考,做出正确的决策。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